昨日,为期4天的第十九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19)在深圳华大时空中心圆满落幕。包括10位院士在内的100余位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分享了组学研究及应用的最新进展,共同探讨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的未来发展与合作方向。
细胞分化会影响癌症吗?
遗传性肿瘤应该如何防控?
精神疾病这一复杂难题又该如何应对?
针对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有没有新的技术或方法?
众多烧脑环节,现场直呼精彩。基因君摘选了部分,分享给你,你的脑细胞准备好了吗?——

Water Bodmer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牛津大学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牛津大学Water Bodmer教授深入剖析了细胞分化和基因表达在癌症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虽然传统癌症研究的重点是蛋白编码基因的突变,但由DNA修饰(如甲基化)所调控的稳定的基因表达变异也是推动癌症研究的关键因素。Water Bodmer教授强调,DNA编码的功能RNA在正常细胞的分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能对癌症的发展进程有重大贡献。此外,他还强调,生殖细胞中功能性RNA编码区域的突变可能是遗传易感性疾病的潜在原因。

卢光琇教授,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终身荣誉院长
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终身荣誉院长卢光琇教授分享了她在遗传性肿瘤和罕见病综合防治方面的经验,她表示,上医治未病,针对遗传性肿瘤和罕见病,需要实施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卢光琇教授和林戈院长带领团队参与由长沙在全国率先启动的“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家系调查—基因检测—生殖干预”为一体的遗传病罕见病新型综合防控体系“长沙模式”,致力于在大人群中识别遗传性肿瘤和罕见病高风险家族,开展综合性防治,目前相关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国遗传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刘芳教授,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瓯江实验室精神健康与药物研究所所长
情绪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是人类中最常见和最具破坏性的疾病之一,但其复杂病理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随着遗传学和分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界对精神疾病背后的机制有了新的理解,但相关研究依然充满挑战。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瓯江实验室精神健康与药物研究所所长刘芳教授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目前已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的神经递质受体复合物,特别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s),通过综合、回顾相关数据,确认它们如何能够对治疗干预措施产生影响。

戴琼海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
长时程的哺乳动物活体3D介观成像对于在系统水平上研究天然生理过程中的不同细胞行为和细胞器功能至关重要。然而,光学异质性、组织不透明性和光毒性则为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导致研究者往往会在视场、分辨率、三维成像速度和样品健康状况之间进行权衡。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戴琼海教授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其在介观活体荧光显微成像技术方面的最新突破。基于计算成像方法的介观活体荧光显微镜,研究者可以在几乎不破坏细胞活性的同时,在哺乳动物活体组织中实现高分辨率、高速、长时间、低光毒性的三维观测,这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打开了新维度。

王玉田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学生命健康学院院长
全球中枢神经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每年约7万亿元,且增长不断加快。但脑神经系统十分复杂,导致缺乏靶向和高效的对因治疗手段。科学家发现,人脑内蛋白异常增多、聚集和折叠,与脑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那么,特异性地减少该类致病蛋白的积累或阻断其信号通路,或是针对该类疾病的有效对因治疗手段。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学生命健康学院院长王玉田以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渐冻症等疾病研究为例,阐述了多肽介导的蛋白降解在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潜力。他介绍道,相对实验室常见的调节致病蛋白的技术,多肽技术成熟且具备快速、可控、安全等优势,这使得多肽介导的蛋白降解更利于临床应用。
怎么样,是不是意犹未尽?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组学前沿,欢迎关注将于12月4日至6日在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举办的ICG-19三亚专场,该专场以“组学引领更深更远的蓝色生命经济”为主旨,将聚焦基因组学最新研究进展,关注农业种质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深海生物研究与资源挖掘等关键议题。
等你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