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二十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20)期间,一场以 “让生命科学流行起来” 为主题的科普嘉年华在杭州阿里中心圆满落幕。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生命科学、科普、教育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精彩纷呈的科普报告与专题研讨,为公众打开了一扇探索生命科学奥秘的大门。
20年前,华大在杭州撒下ICG的种子,憧憬着生命科学的美好未来;20年后,这颗幼苗在“共有、共为、共享”的科学精神滋养下,已在西湖畔长成参天大树。如何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向更广阔的土地?华大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给出了答案。多年来,华大通过科普嘉年华、科普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搭建起连接前沿科学与公众认知的桥梁,持续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梦想,静待一片生命科学森林破土而出。

活动伊始,杭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孙雍容发表开幕致辞,肯定了华大在科学普及和科技惠民方面的突出贡献,包括开展“百校科普嘉年华”活动和结直肠癌筛查民生项目等。她表示,科学普及既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基石,也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的关键基础。

杭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孙雍容
第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周国辉对华大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成果表示高度赞赏,并回顾了ICG从杭州起步到影响全球的20年发展历程,强调科普嘉年华是“宏大叙事中最温暖的篇章”。他呼吁汇聚多方力量,让科学之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点亮民族未来。

第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周国辉
科普大咖领航,点燃科学热情
本次活动邀请了“顶流科普天团”倾情打造“可触摸的生命科学课”,致力于把组学与AI的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青少年能听懂的故事,点燃他们的科学热情。
华大集团CEO尹烨博士以“从格物致知到造物致用”为主线,系统阐述了生命科学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所带来的时代变革。他指出,生命本身是极为高效的信息系统,以人类从单个受精卵发育为由数十万亿细胞构成的个体的自然过程为例,揭示了生命在信息复制与传递中展现的强大能力。

华大集团CEO尹烨博士作主题分享
随着基因测序与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进入“从读到写再到创”的全新阶段。在强调技术突破的同时,尹烨也格外关注科技发展背后的伦理维度,呼吁在推动前沿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守住法律与道德的底线,坚持科技“向上、向善、向健康”。整场演讲充满启发性与前瞻性,尹烨以幽默而深刻的语言,激励年轻一代勇敢探索科学前沿,用知识与责任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中科院植物学博士、“玉米实验室”科普工作室创始人史军分享了“粮食史话·饭碗里的中国历史”,带领观众从植物学视角重新认识了粮食与中国历史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谈及多年生稻、微型马铃薯种植,他表示农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地”,而是融合基因编辑、远缘杂交等前沿技术的黑科技产业。

中科院植物学博士、“玉米实验室”科普工作室创始人史军作主题分享
科普作家、科普电影编剧及导演汪诘以“60年前的中国奇迹”为题,带观众回顾了中国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此外,他还分享了执导的科普电影《生命密码》的幕后故事。他表示,影片旨在通过科学叙事与影像表达,传递科学精神,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与思考。

科普作家、科普电影编剧及导演汪诘作主题分享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渝生带来他的“ICG科普嘉年华亲历记”,从首届ICG谈起,和观众一起回顾了科普事业的发展历程。此外,他还结合自身经历进一步阐述了科学与人文的紧密联系,通过“格物致知”与“修齐治平”的儒学思想,指出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一脉相承。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渝生作主题分享
现场还特别设置了科普图书签赠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理事长杨焕明,现代运动生理学之父Vassilis KLISSOURAS,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科普作家汪诘等鼓励读者们积极阅读科普书籍,学习更多有趣的科普知识。


融合前沿科技,赋能教育未来
现场,杨焕明院士与王渝生教授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相声”式对话,并邀请现场学生同台互动,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单向传播模式,实现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
“好的科普一定会提出很多问题”,杨焕明鼓励青少年勇于提问、勤于思考,并呼吁教育者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关怀。科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不断提问、不断反思的过程。王渝生表示,“学问”既要“学”也要“问”,只学不问算不上真正的学问。

左一为杨焕明;右一为王渝生
在探讨生命科学领域培育创新人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环节,学者们聚焦生命科学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分享如何把科学知识传递转化为科学教育落地。
华大万物首席教育专家康长运博士以“华大生命科技赋能教育:一年的实践与创新”为题,阐述了如何将前沿科研资源转化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优质教学内容。福建省教育厅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课程中心主任张锋总结了未来中小学生命科学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引发了在场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改革与教学方式的深度思考。

华大万物首席教育专家康长运博士

福建省教育厅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课程中心主任张锋
此外,会上还正式发布了“快速基因分型教育方案”,并进行“AI+生命科学的教育场景应用”签约仪式,标志着前沿科技正以更具体、更智能的方式走进课堂,为创新教育提供硬核支撑。

“快速基因分型教育方案”正式发布

“AI+生命科学的教育场景应用”签约仪式
圆桌思维碰撞,共探育人新路径
在“高中生物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圆桌论坛上,思想的碰撞激发出无数火花,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科学兴趣、优化课程体系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分享了在教学中各具特色的实践经验与成果。

圆桌论坛
论坛上还进行了“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发布一周年项目回顾。这一举措旨在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构建贯通校内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热爱生命科学的青少年提供持续成长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平台。
闪耀青春力量,逐梦生命科学舞台
在青年学生创新项目报告环节,多位学生代表展示了他们在科研探索中的项目成果与科学思维,围绕“沉睡基因的觉醒:LINE-1逆转录转座子在癌症中的作用”、“高中生生物课题思维培养”等课题进行汇报,彰显出青年学子对生命科学的浓厚兴趣与创新潜力。
此外,大会还举行了2025“猛犸杯”决赛颁奖仪式。该赛事期待能激励年轻一代保持对科学的好奇与热爱,在实践中找到“用科学改变世界”的初心,并积极投身生命科学创新事业。

颁奖仪式
百校科普进行时:传承科学薪火,启迪探索初心
值得一提的是,ICG-20开幕前,在杭州市政府、杭州市科协、西湖区科协、西湖区教育局等单位支持下,百校科普嘉年华·杭州站正式启动,并已顺利走进杭州20余所学校,吸引约5700名师生参与。讲师们以丰富有趣的科普课程,带领学生探索生命科学奥秘,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华大“百校科普嘉年华”大型公益项目,始终以“传承科学薪火、点燃青少年探索热情” 为使命,依托自身科研资源优势,搭建科学家与师生的沟通桥梁,将前沿科学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科普内容,助力夯实中小学乃至高校的科学教育根基。自2018年启动以来,该项目已汇聚百余位科研专家,累计开展250多场科普活动,惠及师生群体超254万人次。
科普嘉年华不仅是知识分享的平台,更是科学梦想启航的地方。我们相信,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科普活动,科学的种子将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未来必将有更多创新梦想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科普之路任重道远。未来,华大将继续探索更多元的科普形式与更具感染力的内容,让更多孩子在科学海洋中自在遨游,让生命科学真正“流行”起来,点燃一代人的科学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