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华大集团全球新品发布会上,华大集团CEO尹烨以“科技里的健康中国:向上向善向健康”为题发表演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基因科技赋能下的“健康美丽·人人可及”的未来图景。他的分享不仅是对前沿科技的解读,更是对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
他用“没有突然发生的肿瘤,只有突然发现的癌症”警醒大家早筛早防的重要性;他以“生命是旷野,不是轨迹,更不是独木桥”鼓励年轻一代挣脱束缚,拒绝内卷;并提出“调好嘴,迈开腿,睡好觉,没事儿就傻笑”这样简单易行的健康密码。
这场关于“向上、向善、向健康”的精彩分享,经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如下为尹烨现场演讲实录,略有修改:
今天,如果你问我“健康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我的答案是:向上、向善、向健康。

人固有一死,我们总有一天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回看历史,在200多年前的1800年,地球上只有10亿人,平均寿命仅30岁。而今天,全球80亿人,平均预期寿命已有73岁且仍在增加,晚年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有没有机会消除一种遗传病或罕见病?
我们依然担心夭折。人为什么会夭折?为什么会在小小的年纪就离开了呢?过去,是传感染疾病、遗传病、罕见病,这些是大家最担心的事情。
那么今天,我们有没有机会去终结传感染病呢?终结了传感染病,人均预期寿命就能达到60岁。答案是:有机会。比如,流行性病毒性感冒,现在吃一次药就能解决,不用一个礼拜了。比如丙型肝炎,我们正在告别它。比如艾滋病,我们已经开发出了长效抑制剂。我觉得,我们大概率会在未来的5到10年内,告别至少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感染疾病。
同样的,我们有没有机会去消除一种遗传病或罕见病呢?
有。华大就有实际案例,比如我们提出的“天下无唐”。十多年前,当我们说希望天下没有唐氏综合征时,很多人笑我们说大话。而今天,我们差不多已经做到了。
以河北省为例,河北有8000万人口,相当于一个多英国或德国的人口。通过七年间华大与河北省政府的合作,我们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价格从原来的2400元降到了345元。七年间,河北省完成了200万例筛查,现在几乎已经很难再找到唐氏综合征的宝宝了,我们让无数个家庭远离了这样的出生缺陷。根据国家卫健委的官方统计,其卫生经济学费效比(投入产出比)超过了1:16。这就是“天下无唐”的一个极好的案例。这样的高大上的精准检测,一定要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没有突然发生的肿瘤,只有突然发现的癌症
我们又会因为什么原因而离世呢?我们会从传感染疾病逐渐过渡到慢性疾病。什么是慢性疾病呢?如果我们能躲过这三大原因,就差不多能躲过70%的死亡风险——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而且这几年,农村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趋势比城市更高,这跟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我们能不能有机会终结肿瘤?如果能终结肿瘤,人类预期寿命肯定能超过70岁,甚至更高。
我们先看看全球两个做得比较好的地区。第一个是美国的MD Anderson,他们提出在Cancer这个单词上划一个横杠,意为“癌症在此终结”。但不要忘了,它现在的五年生存率是75%。再看日本,这是日本大阪医学中心,他们的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技术也将在乐城落地,目标是“根治癌症”。日本所有癌种的五年生存率也在70%左右。而中国还有二十多个百分点的差距。这个差距不是简单的治疗方法和技术问题,中国的医生也很好,但有一点,我们“防大于治”的理念还不够深入。

我们可以看这个案例,一个结直肠癌全面筛查的案例。结直肠癌是一个“懒癌”,早期发现,五年生存率高达91%;晚期发现,则只有15%。难道就不能去做一次肠道检查吗?如果觉得肠镜麻烦怎么办?那就测一点粪便。在哈尔滨、鄂尔多斯这些几十万、百万级别人口的城市,大家正在按照群防群治的方式全面推进。通过华大基因超过200万例的肠癌筛查,我们看到,短期内筛查出的阳性病例的数量会突然拉高,但马上跟进肠镜检查和后续处理,你会发现,这些城市在未来几年可能就不再有中晚期的结直肠癌了。只需要查一点点粪便,麻烦吗?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一句话:没有突然发生的肿瘤,只有突然发现的癌症。技术再好,也不如早筛。只要癌症能在原位癌阶段被发现和处理,那就没那么可怕了。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明白,“防大于治”是关键。

中国全民的生活方式需要改变了
那么我们有没有机会终结代谢性疾病呢?如果能解决刚才讲到的心脑血管疾病,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就能超过80岁。看这个数据很有意思,这是心脑血管疾病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从2003年到2022年,20年的时间中国是十万分之二百五十八,而日本是十万分之五十三,美国、英国的数据也都比中国低。这意味着我们中国全民的生活方式需要改变了。因为日本和中国的遗传背景是非常相近的,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希望大家能记住:控制体重,控制血压,多茶少酒、多醋少盐、多水少油、多动少坐。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不在于静止。吃完饭动一会儿,血糖就平复了。我们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身体。
所以,为什么今年国家喊你来减重?因为我们的超重和肥胖率太高了。今天,成人超重率34%,肥胖率16%;青少年超重率11%,肥胖率7.9%。如果不加以遏制,到2030年,成人超重率可能达到70%,儿童超重率可能达到31%。我们身上多长出来的几斤肉,可能就是今天这些代谢性疾病需要遏制的关键。
衰老是一种可以预防、治疗甚至逆转的疾病
想让人均预期寿命集体突破90岁怎么办?那就需要终结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痴呆”,比如帕金森病。最近已有多篇文章证明,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是有效的,而且我认为会逐渐变成可及的。大家可能更担心的是阿尔茨海默病,确实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还不清楚它的确切病因。但今天,无论是药物、物理手术或者是干预,也包括干细胞、疫苗等手段,都在不断取得进展。甚至英国一篇“无心插柳”的文章发现,接种减毒型带状疱疹疫苗,竟然可以降低20%的痴呆风险,所以我还是推荐40岁以上的群体考虑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所以,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可以多一份关注。我相信,未来5到10年,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我们应该会有更多的方法去预防、控制,甚至是逆转。
我们想集体活到百岁,那我们能不能对抗衰老呢?我要说,衰老是一种可以预防、治疗甚至逆转的疾病,这差不多是现在再生医学界的一个共识了。当然,美国人做得比较激进,比如布莱恩·约翰逊,用他父亲和他儿子的血进行三代换血,用年轻人的血液去换老年人的,看看能不能变年轻。还有个科学家,把细胞里的线粒体都换了,相当于你车的发动机不行了,就给你换一套。
华大集团董事长汪建是全世界第一个记录了多项多组学数据的“大白鼠”。现在你都不能叫他“老白鼠”了,因为他的免疫学年龄只有46岁。汪建怎么做到的?我的基因我知道,我的细胞我存储,我的菌群我调整,我的睡眠我掌控。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去思考,一个百岁人生或者120岁的人生应该怎么过。所以,人生没有上限,“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汪建老师56岁登顶珠峰,58岁到南极,61岁再到北极,67岁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科考。去年,他再一次登顶珠峰,刷新了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的纪录。而且,他每上升1000米海拔就采集血、尿、便等样本进行各种检测。下来以后他又做了什么呢?我真的很佩服,他每天背着一个50斤的包爬9楼上班,实际上他没有时间专门去训练,他把每一次上班都变成了训练。就像大家今天看到我在台上的毫不费力,是因为我在台下拼尽了全力,这叫尽我所能,而敬我所不能。所以一个董事长老爬山干什么?你看,下了山,一篇研究论文就发表了。大家刚才看到的133111i的理念是怎么来的?是怎么把这里面的数字化逐渐变成一个数字人,变成我们的智健系统的?
在攀登珠峰的极限条件下,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高原环境中的变化。同时,在下潜到人类已知的海底最深处10909米时,我们看到了在1090个大气压下,微生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是如何生存的,生命是怎样找到出口的?华大又是怎样解决一系列关键工具难题的?这是道法自然的结果。所以,汪建老师不是简单地去极限探险,而是同时在做科考和科研。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吾辈才情之所向,虽风云并驱尔,大抵如此。
生命是旷野,不是轨迹,更不是独木桥
公共卫生能解决相当比例的肉身问题,但公共精神卫生怎么办?比如躁狂、抑郁、两极紊乱,这些问题大家都很烦。各位,我觉得就几个事儿:第一,拒绝内卷;第二,独立思考,不要总是人云亦云。最后一个,日行一善,多做好事,勿以善小而不为。现在越来越多的脑科学证据证明,年轻时候的行善,会对你的一生形成长久的滋养。
我们的年轻一代,千万别卷了。我特别想告诉大家,可能到2038年,我们就要开始关闭大学了。日本和韩国现在就在大量地关闭大学。我们出生人口高峰的时候,一年有2000万个孩子,现在一年可能只有700万个孩子了,差了这1300万,你今天还在忽悠孩子,说教育就是唯一的出路。高考发生在19岁,我们能活100岁,高考怎么可能是人生唯一的机会呢?我想说:生命是旷野,不是轨迹,更不是独木桥。百岁的人生,应该有完全不同的活法。生命的时代,别老天天忽悠别人去卷。

我要为湖北天门点赞,真金白银地鼓励生育,二孩最高奖励28万,三孩最高35万。给钱不一定有用,但不给钱一定没用。所以感谢湖北天门。我觉得,我们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人的复兴,人口学就是一切。如果不考虑人口结构的集体长寿,那是可悲的、难以为继的。所以,鼓励大家还是应该多养娃。
公平可及性确保了中国的全球竞争优势
大家今天来,一定会问我:健康中国的大机会在哪儿?敢为天下先!我已经看到了中国必将成为全球的生物治疗技术中心。为什么这么讲?感谢海南博鳌乐城,今年2月份率先开炮,接下来广州南沙、深圳、湖南全省……在基因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各地各级政府不断出台立法,鼓励新项目能够在临床快速地先行先试。而且,你问今天生物技术最强的国家是哪个?可能是美国,但美国一个技术一出来,动辄数百万美金的治疗成本。而中国的公平可及、普惠性就决定了我们有独特的优势。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美国已经批准的基因治疗药物,起步价220万美元。而中国目前可以上市的,无论是基因还是细胞的疗法,最便宜的有1.6万元一次的干细胞疗法,还有小几万元的。今年12月18日海南封关以后,如果要国际旅游、医疗旅游,大家会去哪儿?这可不是简单的1万和2万的区别。在去年的12月18号和今年的1月2号,中美几乎同时批准上市的干细胞药品,价格差多少?70倍!谁还说中国的生物医疗贵?那是因为您可能对世界了解得太少了。

换言之,创新需要研发经费,但创新的成果需要普惠共享。我想,这就是中国的底气。凯文·凯利在他最近的新书《2049:未来10000天》中讲到,基因数据不只是对个体,而是对群体,可以承载预测、干预、治疗三位一体的功能,每个人都应该做基因测序,应该在未来25年内完成。中国是有可能会成为第一个拥有全民基因数据库的国家,从而获得巨大的医疗和健康优势,远超其他国家。
我当时看完以后很认可,但同时又觉得25年太久了,而且光有基因组是不够的,要拓展成多组学。刚才华大讲了133111i,第一个“1”是基因组,后面的都是多组学。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在两年前,当拜登提出用1000美元实现多组学的时候,华大已经在践行了。我们能不能用1000人民币去做?挑战1000人民币做多组学的可能性。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家今天看到的这么多产品和设备,其实都是为了这一刻所做的准备。
九三阅兵刚刚结束,它向世界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更是一个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这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国家实力的体现。制造武器是为了不打仗,是以战止战。从这个意义上看,当生命的底层工具尽在掌握,生命数字化的边际成本就会逐步趋近于零。而当一个国家把人民的集体健康作为核心施政纲领的时候,我相信,健康长寿就会成为新常态,这就是“健康中国2030”的重大意义。我更相信,讲究天人合一,追求道法自然的中国人,健康长寿一定会成为新常态。
调好嘴,迈开腿,睡好觉,没事儿就傻笑
当别人跟我讲“Longevity”的时候,我认为不是长寿,而是康寿,乐而康寿,开心的好好的把生命活好。那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华大能做到的,您就一定可以做到;中国人能做到的,全球就一定能做到。今天到场的各位,“春江水暖鸭先知”,大家其实都能做到,我希望我们一起做到。

具体怎么做呢?调好嘴,迈开腿,睡好觉,没事儿就傻笑。来吧,大家笑一笑。没有什么是笑一次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就再笑一次。当我笑着的时候你也会笑,因为镜像神经元是有映射的,爽朗的笑声会彼此感染,那我们就会越来越健康和快乐。作为历史上最为康寿的一代智人,让我们共同迎接健康、智慧、美丽的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