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汪建带领华大登山队从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这支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和数据采集的“特殊”登山队,它的队员都是何方“大神”?为什么能够实现整支队伍顺利登顶?站在世界之巅是什么样的感受?登顶珠峰的经历是否给他们带来变化?……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揭秘华大登山队全体队员身份,一起来认识他们,听听他们登顶珠峰的感受吧!
汪建
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者;二次登顶珠峰,2010年南坡登顶、2024年北坡登顶
“在过去,珠峰就是一片海洋,经过几千万甚至上亿年的变迁才变成今天的世界最高峰,其中的生命起源和物种演化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人在高原的适应,农业的发展,高原健康,还有像现在大量的内地游客和国内外游客都希望来珠峰打卡,如何保证大家的健康,这些都是很多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所以这次我的主要任务就是鼓励大家前进前进再前进。生命对高原的事情,特别在今天大变局的情况下,气候变化引起全球注意,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发现什么,我们能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多多少少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来。
2010年登珠峰,我们前后发了一篇Nature一篇Science。那些文章都是影响了全世界的教科书的。这次,我们把更多的科学仪器搬到更高的海拔上来,做出更多的人类在极限条件下的生存挑战和他的生理生化的变化,也对未来的这个科学发展、火星移民、地外生命的探讨,给予建设性的意见。”
刘欢欢
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高原人群研究专项生物技术副研究员,负责本次珠峰科研样本采集工作
“在高海拔采集样本是比较困难的,但无论是采集血液、便、唾液、皮肤样本,还是监测脑电、心率、血氧等,大家都很配合,这让我很感动。
比如汪老师登顶后,脑电、掌超,以及皮肤微生物采样都蜂拥而上,但汪老师都一一主动配合完成了采集;还比如旺姆做掌超,在珠峰顶上,她无氧操作,一遍遍涂抹耦合剂、一次次操作设备,而且自己测完后又给自己的向导测。大家在珠峰顶上都有目标地忙碌着。
这次比较震撼的是,在快到顶峰时,太阳刚出来,天已经微亮,你能看到周边的云层都在脚下,整个天和云之间是一条金色的线,画面非常震撼。”
马啸
华大运动首席运营官、珠峰行动攀登队队长;二次登顶珠峰,2021年南坡登顶、2024年北坡登顶
“这次攀登不是个人攀登,而是一次团队攀登、科研攀登。希望通过这次科研行动,能为我们以后的科学攀登,提出更加健康的建议和指南,这是我们这次攀登的主要目的。
汪老师也许在灵活性或者体力上不如我们年轻人,但他的意志是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的生命状态到70岁还能不能登山,更不要说登珠峰,这一点我觉得是很鼓舞我们的。一路上,我们过梯子、过冰岩混合地带、过硬冰面、爬冰壁都很难,但汪老师还是一步一步地走到了顶峰。下来后,我问汪老师为什么要登珠峰?他说就四个字,言出必行!”
旦增旺姆
华大集团业务拓展经理;本次华大登山队首位登顶者,中国西藏自治区首位民间女性成功登顶珠峰者
“登顶之后我的第一想法是,我要赶紧完成科研工作,这是最最重要的。我在峰顶待了两个多小时,一直在做心电和颈动脉的超声,包括在无氧状态下做了一个多小时超声。
在我们这次的团队中,汪老师一是年纪最大,二是整个科研活动的带头人。他在极端环境下的那种毅力和坚持,我觉得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而且他这一路下来,完全就是‘无我’的状态,一直在挑战,这一点真的很令人佩服。因为队伍里有他的存在,也给我们带来了强大的能量,让我们所有人在这一路上都能以坚持不懈的心态,始终如一地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厉延琳
华大集团董办行政专员;第三次挑战攀登珠峰,首次成功登顶
“真的登顶之后,反而没有那种想哭的冲动,但心里肯定是非常高兴的,而且后劲很足,越往下走越开心。我最大的体验是,来登山一定要把体能准备充足。因为你的意志力也许能让你坚持到顶峰,但登顶后如果体能不够,意志力是不足以支撑下撤到安全营地的,所以体能绝对是最重要的。
汪老师二次登顶我真的非常佩服。首先,他吸上氧后拉练能比我快一个小时,登顶也比我快了半个小时,他70岁比我一个20多岁年轻人的体能要好这么多。第二,他这种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到老的精神,让我觉得人生其实是很有盼头的。因为一般人到了60岁,可能差不多就该‘休息’了,会觉得那种有意思的生活已经结束了。但汪老师告诉我们,70岁的人生可以比20岁还要精彩,这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点。”
周千龙
中国地质大学在读研究生、华大运动-高原摄影师;已拍摄雪山攀登等户外极限运动6年时间
“作为户外运动专业的学生,登山对于我来说,不仅是爱好,也是一件比较神圣的事情。这次华大组织的登山行动,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登顶或者征服珠峰,而是在攀登的过程中开展高海拔的生命科学的科研活动。
针对这次珠峰行动,我们每周会有耐力和力量的训练。此外,我还在深圳华大呆了一个月,为了适应高海拔参加了华大的低压氧舱训练,同时也跟着汪老师和队员们一起爬了几次山。记得有一次,汪老师制定的计划是爬升2000米,到了下午累计爬升才1500米,但是我们已经回到华大时空中心了,然后汪老师看着计划还差几百米没有完成,又让我们跟着他继续把华大的宿舍楼爬了一遍,直到达到了整整2000米的爬升,这个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
除以上队员外,本次与华大登山队同行的还有余国明(华大运动-专家顾问)、吕钟霖、赵志华。九位登山队员皆担任了本次华大珠峰科研活动的受试者,部分队员还承担海拔5200米以上的科研采样工作。
对不同的人来说,攀登珠峰或许有着不同的涵义。华大登山队在完成登顶这一本就艰巨的行动之外,怀揣着共同的科研目标,不断挑战自我、最终圆满归来,既为他们自己,也为高原科学研究领域的未来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