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华大成立24周年,并纪念薛定谔发表“生命是什么”系列演讲80周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70周年、人类基因组完成图完成20周年,特设【生命天书:无尽的探索】专栏。
本期分享者:华大集团党委书记、华大基因首席运营官杜玉涛

问:作为华大的1号员工,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加入华大的?
杜玉涛:我加入华大纯粹是机缘巧合。华大刚成立的时候,因为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大量技术人员,便向北京、河北的诸多高校发了邀请函,邀请学生到华大实习,参加这个项目。
当时,我正在河北医科大学读公共卫生专业。学校收到了邀请函,老师们实地考察后推荐我们来实习。而我已经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既不需要找工作,也不需要考研,就来到了华大。后来研究生第一年也是在华大做课题,第二年才回去上课。没想到,这一待就是二十多年。
问:人类基因组计划时期的华大是什么样的?
杜玉涛:当时的华大,已经采用大科学工程的作业模式了。每个实验环节都有一个班组,每个环节都是以大工程的模式开展工作。我是在测序仪组,为了让机器饱和度达到最大,我们最大限度保证机器的运行通量。
初创期非常艰难,但整个团队氛围非常积极向上。华大每周会评选出各实验环节表现最佳的员工,虽然奖品可能就是一包沙琪玛,但对年轻人来说,能榜上有名还是很激动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个公共性的科学工程,我们参与其中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为了祖国的荣誉。在大目标的驱使下,在创始人的激励下,我们最终共同完成了这个宏大项目。大家那种忙碌的状态,那种非常昂扬的斗志,让我这二十多年来都记忆深刻。
问:回顾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的20多年,您认为生命科学领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杜玉涛:我们见证了科学发现、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和普惠大众。生命科学是一个朝气蓬勃且有无限想象空间的产业方向,但产业转化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比如,从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诊断试剂行业的蓬勃发展,可能需要10年甚至20年的持续积累和投入。这让我坚信,以大科学工程的模式潜心钻研,最后就能够看到产业的开花结果。
问:结合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经历,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在新赛道建设之初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
杜玉涛:这个当然是很重要,但首先对新赛道的定位和判断要准确。华大的创始人选择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选定这个赛道,一方面是为了带动基础研究,探索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更看重的是,基因组学研究能真正造福百姓,为生命健康带来实质的贡献。
在选定赛道之后,我们还需要长期潜心投入。对华大来说,我们从一个大的科学变成一项项技术,最后变成一系列的产业,付出了20年。
问:生命如果是一本“天书”,对这本“天书”的破译到什么阶段了?
杜玉涛:我们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离破译“天书”还很远。这是全球科学家共同努力在做的事情。
生命中心法则只解决了一小部分问题,让我们知道了最底层的逻辑是什么。但要知道生命演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时空法则是必不可少的。它比中心法则复杂得多,需要更长时间去发现和验证。我们对生命奥秘的揭示,还只是九牛一毛。
问:华大希望助力实现“天下三无”,目前做到什么程度了?
杜玉涛:我们应该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科学和认知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展。现在 “天下无唐”的模式已经出来了,我们只要在更大范围内去推动,未来肯定能实现。“天下无贫”等也是一样的。
但“天下三无”从来不是华大一家的事情,我们希望联合行业、政府、医疗机构等,发挥各自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天下三无”的美好愿景。
问:以宫颈癌防控为例,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杜玉涛: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可防可控的癌症。从HPV感染发展到宫颈癌要经历8到15年的时间,如果能在宫颈还没有形成炎症或病变的时候,就去跟踪和干预,是可以阻断癌症进程的。
目前,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做过大规模筛查,比如广东东莞、河南新乡。更重要的是,华大开发出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宫颈癌防控体系,如果筛查结果是阳性,我们会做相应的阳性管理,包括不同的阶段该怎么处理。
问:下一步,希望重点突破的方向是什么?
杜玉涛:华大基因的业务主要是围绕着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包括主动防控和主动健康。华大在时空组学、脑科学、慢病管理等相关方向的科研突破,如何转变成可以为老百姓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产品,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种挑战,非常有意义。
问:如果有一种精神是“华大精神”的话,您觉得是什么?
杜玉涛:我觉得是“穷棒子精神”。我们做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时候,没有经费,也没有很多资源,但是大家还是把这个任务完成了,靠的就是哪怕不吃、不睡、没有工资,也得把这个事干成的劲儿。
可能现在需要大家发挥“穷棒子精神”的场合很少,但我还是希望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刻在所有华大人的骨子里,希望大家能持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问:对未来要加入生命科学领域的年轻人,您有什么想说的?
杜玉涛:最重要的是大家要认清,从一项基础研究到最后形成产业,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现在很多年轻人能够在一个行业待三五年已经算长的了,一般可能待两三年觉得不合适或遇到困难就离开了,这其实是不利于年轻人发展的。我更希望大家能奉行长期主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坚守和等待这个方向带给你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