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孕期常见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的一种,子痫前期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可导致严重的母儿并发症。除终止妊娠外,目前没有有效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子痫前期临床表现的异质性和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准确预测其发病风险和开发治疗方法都变得尤其困难。
血浆游离RNA(cfRNA)由多种类型的RNA分子组成,携带着人体组织的独特信息,有望成为孕期母体、胎盘和胎儿无创监测的有力工具。但目前对于不同类型RNA分子在子痫前期中的功能研究还十分有限,尤其是在子痫前期的预测方面。
近日,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和华大集团联合在妇产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美国妇产科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上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呈现了子痫前期患者中不同类型血浆游离RNA分子的转录组全景图,并基于此开发了在症状出现前进行早产型和早发型子痫前期预测的模型,为临床子痫前期的预防提供了希望。
![]()
本研究使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和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自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的样本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将715名健康孕妇和202名后来发展为子痫前期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旨在探索血浆中不同类型RNA分子在子痫前期和健康样本之间的差异,并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子痫前期预测模型,再进行独立验证。
cfRNA分子的变化与子痫前期疾病相关
在子痫前期症状出现前,研究团队检测到了77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能够区分早产型子痫前期和健康样本,且其中多个基因此前已被报道在子痫前期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
早产及早发型子痫前期预测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结合临床特征,构建了一个早产型子痫前期的预测模型(AvNN),以及一个早发型子痫前期的预测模型(SVM),两个模型在验证过程中均表现良好,与已报道的同类方法相比,显示出更好的性能。
非编码RNA在与子痫前期相关的基因表达中具有潜在调控作用
本研究还观察到早产型和早发型子痫前期妊娠中有17个miRNA(microRNA,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呈下调状态。通过对这些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发现其中的6个miRNA能够直接靶向发现集队列中的4个基因。有趣的是,这10个基因中的8个被应用于两个预测模型,而且这些基因的表达趋势与现有文献报道一致。这些结果表明miRNA在调控子痫前期相关靶基因表达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全面呈现了子痫前期患者中不同类型血浆游离RNA分子的转录组图谱,并基于特征分子开发了两个预测模型,可实现在症状出现前对早产型和早发型子痫前期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同时揭示了mRNA、miRNA和lncRNA可共同作为子痫前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子痫前期的预测、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此外,该研究成果也为改善母婴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有望在临床实践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华大基因周思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北京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李洁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魏凤香教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张锐教授、北京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孙海汐、华大基因张建国和赵立见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该项目已通过伦理审查,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伦理规范,并严格保护参与者隐私及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