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刘传宇加入华大的第10年,从最初踏上生物学的道路,到毕业后决定留在华大工作,其每一个人生选择的背后,都是为了更加“忠于自己的内心”。
刘传宇目前担任华大研究院超级细胞研究所执行所长,主要工作是带领团队进行单细胞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刘传宇所在团队参与了多项重要科学研究,其中包括2022年发布的人类全能干细胞8CLC的体外诱导、非人灵长类动物单细胞转录组图谱绘制、蚂蚁社会性分工的分子机制研究等。
今天我们和刘传宇聊了聊他在华大这10年的心路历程以及未来的规划,以下内容根据本人口述整理。
![]()
在小学期间,我特别喜欢自然课,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它启蒙了我去发现周围世界的有趣。到了初中、高中就开始对生物学尤其感兴趣,还记得当时在课本上看到杨焕明院士的介绍,第一次知道了人类基因组计划,领略到了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因此后来在高考的志愿填报选择了安徽医科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
大学期间,杨焕明院士到我们学校来演讲过,我也是在听完那次讲座后对华大这个机构很感兴趣。2013年我读大三,刚好华大和我们学校开设了第一届创新班联合培养,我抱着学习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后来从读研一直到博士后、工作,几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来到华大之后,我慢慢理解和接触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研究。2014年到2019年,我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华大教育中心攻读硕博,期间接触了组学测序技术开发的项目,当时我们把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开发出来之后,还做了一项基于单细胞技术的胚胎发育的应用。在整个过程中,我深入地了解了一项技术是如何从开发走向应用的,同时适应了从学生到科研人员的身份转变。
2019年到2021年,我在博士后研究阶段慢慢从项目的执行人员成长为项目的负责人,开始带领团队。而随着组学技术的进步,我也认识到单细胞组学技术已经从小规模的应用发展到了更高通量、更多组学的技术特征和应用。
在华大学习过程中,刘龙奇老师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我在他身上学到的是做研究应该紧盯前沿,同时要脚踏实地。只有紧盯前沿,我们才能理解清楚当前领域内最重要的方向究竟是什么,进而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再真正地去落实这件事。在落实的过程中,刘龙奇老师的“匠人精神”深深影响到我的一言一行之中,就是无论事情大小都一定要尽最大的能力把它做到最好,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也是我自己一直在践行的做事原则。
由于我个人的背景是细胞生物学,在加入单细胞组学技术的研发团队之前,我对组学的测序和技术接触并不多。当时我们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很晚,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大家以及我个人的心态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都是有想过放弃的。然而,国际上其他团队不断发表的新工具、新方法,使得我们整个团队不断进行反思,心里会想“难道我们不可以吗?”,会刺激我们去再试一次,然后你会发现,可能多试这一次就真的会有收获。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选择真的非常重要。就拿单细胞技术开发这件事为例,当时我们提出了几种可行的技术路线,在经过深入探讨和系统评估测试之后,选择了其中一种,就有了后来大家看到的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
当然,研究领域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也在采取一些新的方案来把这项技术做得更加用户可及。除此之外,技术的推广也同样重要。我们接下来的目标包括如何让单细胞组学技术真正走向应用,帮助解决临床相关的科学问题,让它能够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如何将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用于细胞干预方向、大人群队列研究等。
目前,我也在参与人类全能干细胞8CLC后续的相关工作,这个成果是去年3月发表的,可以说是单细胞测序技术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结合的典范。基于这项研究成果,我们希望能够在胚胎发育、再生与衰老方向做出深入的研究,为人类健康造福。
这个过程肯定是充满挑战的,但我觉得不论工作顺利与否,一定要做真实的自己。我也希望团队里的年轻朋友能“胆大心细”,因为华大为年轻、有干劲的同学提供了很多机会和巨大的平台,不同课题组之间的交流也非常的开放。大家一定要敢想敢干,同时也要能沉住气,一定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做到最好。
我是2013年4月来到华大的,3月20号我们团队即将搬迁到杭州华大研究院,我想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下一个10年的开始,但我心中的目标依旧是带领团队做好单细胞组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工作,更好地践行“基因科技造福人类”这个目标,实现我的下一个10年“华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