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业务相关咨询电话:

临床检测:400-605-6655
科研服务:400-706-6615
司法服务:400-900-2616
测序仪器:400-096-6988

前台电话:+86-755-36307888

传真:+86-755-36307273
客服邮箱:info@genomics.cn
媒体联络:media@genomics.cn
地址:深圳市盐田区北山工业区11栋(518083)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及时播报华大科研、教育、产业等方面的相关资讯

首页 华大概况 新闻中心 集团动态 敢于让年轻学生挑大梁,华大“创新班”全揭秘

敢于让年轻学生挑大梁,华大“创新班”全揭秘

发布日期:2022/07/22

2009年,华大联合华南理工大学以“2.5+1.5+X”模式开创本科“创新班”,通过在校学习2.5年与华大实战训练1.5年的方式,进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全新尝试。

双方尝试的结果格外喜人,形成了席卷全国的创新模式,自此开启了华大与高校联合培养的探索之路。


截至今年6月,华大的创新教育模式和理念已培养了2026名学生,其中包括13届华大创新班的学生。由他们主导及参与发表的SCI文章已有800多篇,主导及参与申请发明专利400余项,主导及参与软件著作权160余项,在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EBP)、首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的“炎黄一号”计划、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人体肠道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etaHIT)、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计划(Sc2.0)、时空组学联盟(STOC)等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敢于让年轻学生挑大梁,华大“创新班”全揭秘

创新班学生主导及参与发表期刊文章一览


01 不把年轻人当“工具人”

带领过四届创新班学生之后,导师沈玥认为,培养未来骨干的关键在于不能把学生当成工具人,而是让他们真正发挥出自身的重要作用,进而为生命科学领域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让实战经验不多的年轻学生,有机会参与“大科学”工程;以“读、干、写、长”四部曲为基调,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挑战,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创新力和领导力。全方位、系统化的培养机制,加上支持与个性化匹配的平台体系,身处其中的学生们,往往能在科研素养、科研技能、全局观、系统化思维等方面得到明显的快速提升。

敢于让年轻学生挑大梁,华大“创新班”全揭秘

沈玥老师(左二)指导学生实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未来从事的方向感到迷茫、在研究工作碰壁后受挫、压力大,抑或在参与项目后个人兴趣发生了转变等等,都是创新班导师需要面对的日常情况。

对此,导师金鑫和沈玥表示,除了指导科研项目、毕业课题之外,导师也会进行一些定向沟通、主动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导师们也会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学科背景、兴趣和潜力,尽可能为他们的长期发展创造环境,同时,结合华大“大平台”、“大项目”的独特优势,帮助他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以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自己所处领域的整体发展。


02 从“小白”到独当一面

当学生被给予期待以上的信任和机会,他们身上会发生什么变化?

李伟的本科专业是临床医学,他坦言刚加入华大时自己对生物学和信息分析可谓一窍不通,但在完成导师给到的一次次看似艰难的挑战之后,现在的他其实已经走过了从前期科研到临床转化、产业应用的全过程,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项目负责人。

今年6月,李伟所在部门组织团建,与华大集团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汪建一起攀登四姑娘雪山,同行的还有他的创新班同学蒋晓森。

敢于让年轻学生挑大梁,华大“创新班”全揭秘

汪建与李伟、蒋晓森所在集团董办部门团建

蒋晓森加入华大的5年时间里,做过科研、课题分析、云计算工具开发,因为个人兴趣也负责一些设计工作。前不久,蒋晓森结合自身在各体系的实习经历,针对多组学相关科学问题做了一份未来规划方案,并通过一次推荐机会在汪建面前作了汇报。这次汇报让他得到了来自华大董事长的认可,进而加入集团参与产业布局工作。

今年毕业的李敏,即将启程前往华大欧洲分院工作,在华大创新班期间也收获了特别的人生经验。2018年李敏以本科创新班身份进入华大开展联合培养,2020年刚入学研究生阶段联合培养不久,其所在课题组开始承担新冠疫情攻关项目,组内20多个伙伴一起头脑风暴、加班、攻克技术难点,以47天的集体努力,研发了一套在临床上检测新冠病毒变异的高效实验技术与方法,最终成功发表并转产为如今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新冠病毒变异检测试剂盒。

在李敏眼中,一同接受采访的“学生”刘传宇其实是经常给他们讲课培训的前辈。刘传宇从本科创新班,到选择深造硕士、博士、博士后到正式工作,可以说近10年的时间都是在华大度过的。如今,刘传宇任职华大研究院超级细胞所副所长、单细胞组学战略项目负责人,今年华大以单细胞技术取得重要研究突破的几篇顶刊文章中,也都有他的名字出现。

敢于让年轻学生挑大梁,华大“创新班”全揭秘

刘传宇近期参与研究成果

谈及个人未来规划时,几位学生都带着比大多数同龄人更为笃定的前进方向——有的将投身于热爱的科研领域、并决心做出突破性成果以引领国际,有的希望通过更多的科研实践来探索前沿应用工作,也有的在思考如何将所学本领与未来产业布局相结合,真正造福社会和人类……


03 让“优秀”走向“拔尖”

学生们的成长轨迹不尽相同,但对于华大创新班,几乎每位受访者都提到了同样的吸引点——严谨而开放的科研工作氛围、多学科交叉互补的人才团队、大平台带来的全球视野、大工程带来的实战训练、以及身在其中可收获的巨大进步和持续自我超越。

促成这种进步的因素,与华大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单细胞组学、时空组学的全球领先地位密不可分,而这也正是华大得以携手高校,在新型学科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的根本所在。

近几年,本硕博贯通培养已成为高校人才选拔培养的新趋势。“华大创新班打通了本-硕-博培养阶段,能够系统化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华大教育中心副院长肖敏凤表示,“以金鑫、侯勇、刘石平等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都是从本科开始在创新班培养,毕业时已成长为华大骨干。”

其中,导师金鑫便是2009年第一届创新班的学生,本科生时期便在顶刊发表成果,目前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现任华大研究院群体基因组学领域首席科学家,精准健康研究所所长。

敢于让年轻学生挑大梁,华大“创新班”全揭秘

兰州大学与华大集团于近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如何把“创新”二字付诸实际并真正取得成效,是联合培养需要持续解答的命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华大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创新培养体系。培养理念上,华大坚持四个面向,以实践、实战为教育特色,建立与当下生命科学教育互补的创新平台,培养能引领生命前沿科学进步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拔尖人才。华大始终坚持“以项目带人才”的培养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培养过程上,以“四部曲”为基调,四位一体全方位促进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发展模式上,华大具备产学研贯通的“大平台”优势,可根据学生发展规划和个人特点,提供个性化发展路径和配套教学支持。

目前,华大已与近30所国内高校开展本硕博联合培养,同时与多所境外高校开展硕博研究生联合培养、交换交流等项目合作。对于华大创新班接下来的计划,肖敏凤表示,华大将与合作院校持续打通本研贯通的培养模式,同时结合各区域特点,在当地建立学生培养体系,以创新班模式共同培养出更多能够知行结合,业务贯穿,立足科学前沿,带领团队攻坚的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