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准备好和科学家们来一场思想碰撞了吗?
时空组学技术全球领先,兼顾超高分辨率和全景视场

科研成果和技术双突破,新冠科研攻关助力疫情防控
新冠疫情爆发后,为了第一时间揭秘新冠病毒及其感染机制,寻找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华大科研人员于2020年大年初一逆行疫区,开展新冠疫情科研攻关,并在之后与包括疾控部门及医院等在内的二十余家单位展开合作,在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病毒基因组测序和变异监测,人群基因组易感性,病毒感染机制,抗体与疫苗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实现了基于CRISPR和数字微流控的核酸快速检测技术,公开发表新冠相关科研成果30余篇。

高通量合成仪实现自主研制,亮相合成生物产业大会
华大高通量合成仪基于高通量并行合成技术原理,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研制与硬件迭代升级,装备多项性能参数全球领先:通量较市占率最高设备提升10倍;合成产物产率达pmol级别,较已有高通量装备提升3个数量级,相关仪器于2020年6月亮相合成生物产业大会。

拓展新型编辑系统,充实基因组编辑自主工具库
华大采用独特的高通量挖掘新编辑工具方案,能快速对成百上千的新系统进行功能性筛选。随后,利用自主研发的基于华大DNB测序芯片的DocMF工具,仅用传统PAM鉴定方案1/10不到的时间完成新型CRISPR-Cas系统的PAM原件鉴定,一张可达十亿级别通量的芯片可同时检测出多个系统的PAM。此外,DocMF也能高通量、高深度地检测体外脱靶位点及其强弱,为新型基因编辑系统的安全性检测进行必要的技术补充。2020年7月,该技术在国际著名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在线发表(点击查看文章)。同时,项目组也针对研发人员对脱靶效率评估的需求设计了一键式的CRISPR-Cas介导的突变分析网站-Off-Detector。

深度解析免疫微环境,助力癌症精准医学
长期以来,肿瘤微环境都是肿瘤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方向,华大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等单位,利用组织和单细胞空间多组学技术,对癌症发生的各个阶段,包括癌前病变、肿瘤复发、肿瘤发生与转移、治疗效应与耐药进展,肿瘤细胞与微环境细胞共演化(co-evolution)现象进行精细描绘,深入解析免疫微环境的演化在促进肿瘤进展中的机制,为肿瘤的精准临床诊断和治疗积累丰富的单细胞组学图谱资源,为肿瘤新药研发、个体化预后判断及实时监控提供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Cell Research,Journal of Hepat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杂志。
癌症免疫微环境的相关研究,对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单细胞多组学和时空组学新技术的突破,以及癌症多维大数据的积累,将进一步变革人们对不同肿瘤生物学机制的理解,助力提升精准医学水平。
宏基因组关联分析助力精神分裂症研究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重要病因。其中,肠道微生物与精神疾病的关系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

建立具有中间态特征的稳定干细胞系
2020年12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和华大研究院团队首次在多个物种中建立了具有“Formative”特征的稳定干细胞系,相关成果发表于《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点击查看文章)

科学家首次发现绿色植物界的第三个门类——“华藻门”
“华藻门”的发现将彻底改变绿色植物的分类。此前绿色植物主要包含两大门类:链型植物(包含轮藻门和所有的有胚植物)和绿藻门,“华藻门”将成为绿色植物的第三个门类,同时现行的植物界14个门类将改写为15个门。这为科学家们探索绿色植物的起源、进化过程、以及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方向。
363种鸟类基因组数据研究登Nature封面,进一步揭示基因组多样性演化奥秘
2020年11月12日,华大研究院生物多样性团队、昆明动物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Nature)上同期以封面形式发表了两篇文章报道万种鸟类基因组计划第二阶段(科级别)最新研究结果。(点击查看文章)研究团队发表了363种鸟类基因组数据,同时通过这一数据建立了无参考序列下多基因组比对和分析的新方法,并基于这一新方法阐明了密度物种取样对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性,为深入了解基因组多样性演化奥秘提供了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