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6日,深圳市未知病原体应急检测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第五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深圳国家基因库顺利召开。

参会委员、领导与实验室骨干成员
会上,实验室主任李俊桦研究员首先就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方向、研究团队组成、亮点成果以及研究平台等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实验室于2012年正式成立,随着组学技术的持续突破,为更好地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实验室结合前期累积基础和学科交叉特色,对实验室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整。实验室将应用创新组学技术,研究感染性疾病的分子机制和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原理,推进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的研发,取得大科学发现和大技术突破。五大研究方向包括:(1)病原体毒性、耐药性、演化和免疫逃逸的组学基础研究;(2)基于合成生物学的感染病创新诊疗研发;(3)病原体与宿主、微生物组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4)病原体的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5)未知病原鉴定及病原检测新方法研发。2020年以来实验室紧贴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围绕新冠病毒进行了重点攻关,与多家单位合作,针对新冠病毒的多重PCR扩增子测序方法、新冠复阳患者的病毒学特征、新冠病毒演化特征、新冠病毒体内变异和共感染情况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疫情防控做出了一定贡献。
实验室副主任兼噬菌体抗菌新应用项目负责人肖敏凤博士介绍了一系列的进展:团队发起了全球噬菌体库计划,旨在通过与海内外团队合作共享的形式搭建全球最大规模的噬菌体实体与数据一体化库,目前积累噬菌体上千株;开发了世界首个预测原噬菌体活性的在线工具,收获来自74个国家的1万9千多次访问;开发了高通量筛选抗菌噬菌体的方法和系统,通量较单人手动操作高20倍以上;开发了噬菌体宿主互作预测算法,目前针对特定菌株精确率高达90%。最后,肖博士展示了整合自动化设备、软件及标准化工作流程、智能算法的新型尖端合成生物智建平台( Intelligent Biofoundry )。

实验室介绍与工作汇报
随后,学术委员们建言献策,对实验室的发展研究方向、合作拓展和经费支持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委员们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大数据、大平台的特色与优势,在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的规划布局以及取得的成果。同时,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规划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后,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唯军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对实验室未来发展寄予期望。实验室主任李俊桦代表实验室对委员们提出的建议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将根据委员们提出的指导意见,落实具体相关工作,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支撑科学发展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