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业务相关咨询电话:

临床检测:400-605-6655
科研服务:400-706-6615
司法服务:400-900-2616
测序仪器:400-096-6988

前台电话:+86-755-36307888

传真:+86-755-36307273
客服邮箱:info@genomics.cn
媒体联络:media@genomics.cn
地址:深圳市盐田区北山工业区11栋(518083)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及时播报华大科研、教育、产业等方面的相关资讯

首页 华大概况 新闻中心 集团动态 解码科技战疫的深圳力量 !“火眼”模式助力公共卫生新基建

解码科技战疫的深圳力量 !“火眼”模式助力公共卫生新基建

发布日期:2020/07/03

科技战疫,也有一份“深圳力量”。据悉,由华大基因运营的“火眼”实验室已在北京、武汉、深圳、天津等全国13个主要城市落地,全国“火眼”日检测通量超16万人份。在海外,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座“火眼”实验室已启动或在洽谈中,预计总检测日通量超过30万人份,持续确保全球抗击疫情的检测需求,在全球范围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解码科技战“疫”背后的“深圳力量”、“中国技术”,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火眼模式”在疫情发挥了什么关键作用,未来又将在疫后平稳阶段扮演何种角色?华大基因相关负责人表示,平战结合的 “火眼”将支撑公共卫生新基建,未来可在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及精准医学领域上发挥作用。


北京大兴“火眼”实验室现场

可移动、自动化、大通量,北京大兴“火眼”实验室日检测通量10万人份

可移动、自动化、大通量的核酸检测实验室,落地北京大兴。火眼模式,在北京又一次发挥关键作用。端午假期间,北京大兴气膜“火眼”实验室启动升级建设。在保证核酸检测能力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将原有的9个气膜舱扩建大至16舱,并完成一系列升级流程。

6月28日,实验室已完成全部升级改造工程,日检测通量已达到10万人份,成为当前全球日检测通量最大的气膜“火眼”实验室。该实验室建成后,极大的提升了北京地区核酸检测能力,目前,华大基因北京地区检测总量已达百万例。

华大集团北区首席代表刘心表示:“北京大兴气膜‘火眼’实验室的搭建仅用了3天时间,在升级改造之后,目前日检测通量达到10万例。该实验室通过气膜这种方式来搭建,能够实现快速响应。但其整体的实验室功能又和传统的实验室是一致的,是一个可移动、自动化、大通量的核酸检测实验室。” 

华大智造执行副总裁刘健提到,北京大兴气膜“火眼”实验室里,除了有35台MGISP-960之外,还有由华大智造最新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样本分装转板仪MGISTP-7000惊喜亮相,该设备具备自动化开盖和关盖,条码信息录入、从样本管分装转入96孔板等功能,该系统将大量零碎的人工操作流程进行自动化整合,并可以直接与华大智造自动化核酸提取系统无缝衔接,将大大提升样本处理通量,且整机配备了负压过滤系统,有效避免气溶胶污染。这也是该设备的首次公开亮相。

实验人员正在“火眼”实验室里操作MGISP-960

海外总检测日通量超30万例 ,未来可在精准医学发力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华大基因运营的“火眼”实验室已成为抗疫行动的“中国名片”,从中国走向全球,已在阿联酋、文莱、塞尔维亚、沙特、澳大利亚、菲律宾、加拿大、加蓬、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落地,将成为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新冠疫情的“前哨”。目前,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火眼”实验室已启动或在洽谈中,预计总检测日通量超过30万例。

华大集团副总裁李宁介绍道,“在海外,我们提供“火眼”实验室的整体解决方案,带去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为当地的实验室人员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等。我们希望中国的疫情防控经验能够帮助各个国家迅速建立这方面的能力,毕竟传染病本身是没有国界的,我们本来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帮助别人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规模化、标准化的检测是战胜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关键。WHO 秘书长谭德塞呼吁,“不能蒙住双眼扑灭大火”——在烈性传染病的防控策略中,对病原早期发现、鉴别,对疑似病例早期快速检测甄别并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是疫情防控的最根本策略,进一步结合对个体的临床救治以完成对疫情整体防控。

那么,疫后阶段中国的“火眼模式”还有什么作用?应疫情防控需要,“火眼”在国内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新型冠状病毒的PCR检测,但“火眼”的本质是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案、成套设备、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可动态化地用于多个传感染疾病的防控,及疫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承担起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作用。

华大基因国内“火眼”实验室总指挥朱师达表示,对于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火眼”能在短时间内搭建完成,迅速提升当地高通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疫情平稳后,‘火眼’实验室还将会在生育健康、传染感染疾病、肿瘤等方面的大规模人群检测上继续发挥优势,成为各地医疗卫生体系改造升级中的‘标配’,也是改善民生健康,促进生命科学的研究以及发展生命健康产业重要的“公共卫生新基建”, 朱师达告诉南都记者。